三國殺| Legends of The Three Kingdoms| 開創中文桌遊新一頁的爭議作品
只要是八十後以後的香港男性,即使不是桌遊迷,亦多會聽過2008年出品,至今仍持續盛行的內地桌遊「三國殺」。由於市面已有許多遊戲玩法和攻略的深度研究文章,故本文只集中探討當中帶出的桌遊發展和反思。
三國殺
由於「三國殺」的玩法和以美國西部為背景的意大利桌遊「Bang!」玩法一樣,故一直背負抄襲的「原罪」,自推出以來不時引起「Fans」與「Haters」的網上罵戰,直至2014年美國德克薩斯州法庭宣判,以籃球等體育規則可被自由用於不同遊戲作品為例,認為照搬遊戲玩法,而非使用遊戲中具代表性的元素,並不算侵權,相關爭議才漸告平息。「三國殺」至今對桌遊界仍影響深遠,由於吸引了不少年輕人、包括中、小學生熱愛,對桌遊產業、三國歷史的普及應記一功;另一方面,卻鼓勵了不少桌遊創作者「速成」地把一些已推出的桌遊改編,引起社會對何謂抄襲的反思。
Bang!
「Bang!」於華語地區默默無聞,但「三國殺」推出後可形成長時間的熱潮,因團隊也有下過苦功,除了把華語地區熟悉的三國演義題材,融合了「Bang!」的角色扮演、卡牌對戰元素,更以生動的畫風、獨特的角色造型建立了品牌;在基本版大賣後,仍持續精益求精,分別推出了「風、林、火、山」擴充包、國戰版,加入了新武將及技能,為遊戲增添變化,更推出了一些隨機抽取才可獲得的閃卡、「神武將」,為遊戲添加集換式卡牌元素。後來又推出了包括電腦、手機遊戲等不同遊戲版本,甚至發展出周邊產品、電影《三國殺•幻》等。
但遊戲品牌在營利、法律層面都獲勝後,在道德層面上又有否做到「發財立品」?根據希臘的「忒修斯之船悖論」,如果船上的木頭逐漸被替換,直到所有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,這艘船還是原來那艘船嗎?也許今日的三國殺已愈來愈不再是原來的「Bang!」,但既然其創作原型來自於此,何不飲水思源,向這作品公開致謝,甚或象徵性付一些版權費?別人辛勞的成功,相信非三國殺團隊一句「建立在前作基礎上的創新」可輕輕帶過。對玩家層面方面,自線上版推出後,不少發展都引起爭議,例如愈後期推出的一些武將往往愈強、個別甚至近乎「屈機」。在面對面玩的桌遊中,玩家們尚可先協商,選擇容許於遊戲使用的武將,但去到線上平台,若沒有這些強將顯然會「輸在起跑線」,要不然就只好乖乖「課金」。
其實早於1997年,香港未流行桌遊時,已有一款由本地桌遊大師級人馬,畢華流與歐陽漢明先生為首團隊創作的三國歷史紙牌遊戲「三國」,其玩法、武將技能等都相當創新,讓筆者與朋友熱愛。可惜大概是團隊不擅市場推廣,加上當時桌遊未流行,又未有社交媒體等傳播途徑,以致只能在大專學界曇花一現,否則絕對有潛力帶起不下於「三國殺」的熱潮。近年本地多了桌遊創作團隊湧現,不少桌遊都口碑不錯,例如成功以眾籌形式推出的「世界議事會」 (The World Council),由香港觀鳥會設計的「田鳥大作戰」,也許其發行規模有限,但設計都很有心思和教育意義。期望本地桌遊界都能勇於創新、德才兼備,為本地以至華語界的桌遊發展作出更多貢獻。
畢華流與歐陽漢明創作的《三國》